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将不能正常浏览。请升级 Internet Explorer或使用Google Chrome浏览器。
如果您在使用双核浏览器,请切换到高速 / 极速 / 神速 核心。
关注!中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突围记
2024-03-08 00:25:22 产品中心

  “我国肉鸡市场将拥有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498号公告,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三个快大型(饲料转化率高、体型大、生长速度快)白羽肉鸡品种,成为中国首批自主培育的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

  1987年,大陆第一家肯德基落户北京前门,开启了中国白羽肉鸡快餐的序幕;1990年,麦当劳首次登陆深圳,更加快了中国鸡肉快餐业的发展步伐。三十多年来,两大洋快餐巨头在国内高速扩张,门店数量合计已突破万家。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主的这些洋快餐保持增长的“秘笈”,是支撑洋快餐带着汉堡、炸鸡横向复制、连锁经营的重要的条件,是充足廉价的鸡肉原料的稳定供应,或者说,是掌握了白羽肉鸡供应的源头。

  对于我国习惯了家庭式散养黄羽鸡种的养殖户而言,白羽肉鸡的出现,带来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打破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认知之“壳”——原来,养鸡不必经过长达近半年的传统饲喂,是可以规模化养殖、高效生产快速出栏的,鸡的单体还更重并可以有效的进行工业化加工。

  数据表明,从白羽肉鸡品种引进后,我国从人均每年吃半只鸡到人均年消费鸡11.5只,该品种对改善我们的生活,提供比较优质的动物蛋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育种团队在鉴别雏鸡的健康程度。刘大伟 摄

  回溯至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将亚洲鸡种引入本国,与当地鸡种杂育而成科尼什鸡,这成为白羽肉鸡的父系;而白羽肉鸡的母系白洛克鸡,经引入我国上海九斤黄鸡作为育种素材,在美国育成。两种鸡以及杂交的后代因体大丰满、更加健硕,吸引来业界的目光。

  至20世纪中叶,欧美发达国家的养鸡业引入了诸多工业化元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解决了鸡容易患病的问题;模拟孵化器的发明让鸡能够安心繁殖;屠宰技术的升级使鸡肉去骨生产和分部位出售成为可能……一系列技术进步,不断降低鸡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并催生更多消费需求,肉鸡生产慢慢的变成为独立的系统化的家禽产业。在产业力量的推动下,近八十年来北美和西欧国家对鸡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胴体组成进行了系统的遗传选育,现代白羽肉鸡品种最终形成。

  凭借着“40天左右出栏,体重可达4-6斤重,1.5-1.6的料肉比”等显著优势,该鸡种成为全世界多数商用养殖肉鸡的首选种源或祖代鸡种来源。

  我国认识到白羽肉鸡产业优势的时间并不算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白羽肉鸡。1986年10月,北京大发畜产、正大集团与美国艾维茵国际家禽公司联合组建了北京家禽育种公司,从美国引进多个白羽肉鸡品系,开启了自主培育工作的序幕。

  1988年,由原国家计委批准,原农业部国家家禽育种中心在天津武清成立,“中心占地2000亩,建有44栋鸡舍,包括资源场、育种场和曾祖代场,设计规模饲养种鸡8.86万只,年提供祖代种蛋428万个。”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简称牧医所)副所长文杰回忆,“到2002年,我国培育的白羽肉鸡国内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55%以上。遗憾的是,后因疫病等多种因素影响,2004年放弃了育种。”

  变化来得很突然,据中国白羽肉鸡产业联盟总裁李景辉回忆,2004年前后,受“非典”“禽流感”等疫病防控影响和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波及,国内肉鸡养殖行业一度陷入窘境,缺乏产业链下游的反哺,本土白羽肉鸡育种也随之谢幕。

  从2004年放弃白羽肉鸡育种开始,欧美等国对我国出口种鸡“不议价、年年涨”成为常态。不准开展育种成为合同必备限制性条款,甚至在得知我国企业做白羽肉鸡种源自主培育的消息后,发出“停止育种,否则就断供”的威胁。

  一组来自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05-2015年,我国祖代白羽肉雏鸡引种数从2005年的52.29万套猛增至2013年的154.16万套,2014年略降至118.08万套,2015年下降至72.02万套,平均年引种100万套左右。这一引种规模,一直延续至今。

  而引种数量保持稳定的背后,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刚需,也有行业的共同努力。2014年1月,国内规模较大的50余家白羽肉鸡头部企业自发组建白羽肉鸡联盟,决定在当时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调控祖代鸡引种数量,尽最大努力缓解了国内肉鸡产能相对过剩的局面。

  美国凭借成本优势,一度成为中国白羽肉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2015年,中国对美国生产的白羽肉鸡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日落复审,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了磋商请求。

  李景辉坦言:“要最终解决市场行情报价平稳可控的问题,实现国内肉鸡产业的健康发展,只可以通过国际育种公司在中国建设肉鸡原种场,或者,靠中国自主育种。”

  重启自主育种,让中国的消费者平平稳稳地吃上自主育种的鸡肉,成为中国肉鸡行业的共同心声。

  目前,全球每年生产白羽肉鸡祖代种鸡约1160万套,这些祖代种鸡90%以上来自美国的泰森食品集团和德国的EW集团,其余10%也来自欧美国家。

  肉鸡育种并非简单的“鸡生蛋、蛋生鸡”,现代肉鸡生产是呈金字塔形代际培育,是逐代选育、逐级扩繁,实现性状、性能最优组合的过程。白羽肉鸡从核心群到商品群的繁育需要经历5代,只有纯系原种鸡和曾祖代鸡可以留种繁殖,否则会发生性能退化,而从国外引进的正是不能留种扩繁的祖代鸡。

  据福建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回忆,“2000年前后,出口到中国市场的祖代种鸡售价20美元左右,出口到四周的国家约35美元,2004年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退出市场后,进口价格一路上涨到目前的35-38美元,并且还有持续上涨的可能。”

  事实上,国家层面早已认识到种源受制于人的潜在风险。2009年,原农业部成立白羽肉鸡育种协作组,研究编制了《中国白羽快大型肉鸡育种战略研究报告》,倡导和推动重启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工作。

  国内一批企业迅速行动起来,打响了重启白羽肉鸡自主育种的“第一枪”:2010年,黄羽肉鸡繁育企业广东新广农牧开始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并与牧医所文杰团队合作加快新品种培育速度;一年后,圣农集团聘请参与了我国第一代白羽肉鸡育种的技术团队着手选育工作,又投资7亿元建设国内标准最高的育种场,同时与东北农业大学李辉团队开展合作;2012年,国内最大的蛋鸡育种公司,北京峪口禽业开始肉鸡育种工作,在京系蛋鸡占据国内“半壁江山”的基础上,尝试开启肉鸡育种“弯道超车”。

  2014年,原农业部印发《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25年,培育肉鸡新品种40个以上,自主培育品种商品代市场占有率超过60%。2019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工作,同时成立两个白羽肉鸡联合攻关组,构建起“1(牵头企业)+1(首席科学家)+N(科研院校、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产学研紧密联合创新模式,确定由广东新广农牧公司牵头开展国家白羽肉鸡育种联合攻关第二组,快速推进白羽肉鸡育种攻关。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畜禽良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是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创建资源共享、多元投入、获益分享、人才交流的联合攻关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农情、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畜禽种业自主创新体系,就是要保障主要畜禽品种有效供给,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白羽肉鸡的选育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2010年开始,新广农牧团队不断收集素材,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不断提纯复壮,选育出生产稳定性很高的纯系白羽肉鸡,成为中国最早开展白羽肉鸡选育的企业。

  2013年,“广明1号”白羽肉鸡培育出来,但同一天龄体重比国外差了400g,表明传统育种方法存在瓶颈,培育不出优于国外品种的配套系。

  2015年,牧医所肉鸡遗传育种团队和新广农牧正式开展合作,并将其自主研发的10项新技术运用到育种创新进程中,双方联手走上一条科企融合的自主育种之路。

  2017年牧医所将“京芯一号”育种芯片首创的基因组选择技术,全面应用到“广明2号”白羽肉鸡育种工作中,通过大数据集成、处理加快了性能优异品种后代的选育。新广农牧6个专门化白羽快大型肉鸡品系得以先后育成,白羽肉鸡育种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9年8月,“广明2号”完成生产性能测定,最终在2021年10月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十年磨一剑,新广农牧用“黄羽肉鸡的利润”投入到“白羽肉鸡的研发”,不惜企业本身投入2.5亿元,终于打破国外白羽肉鸡种源垄断,实现零的突破。

  “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三个快大型白羽肉鸡自主培育品种由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告,三大新品种蓄势待发。

  自主培育品种还要与进口品种正面交锋,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对此,文杰建议,科研机构与企业一定继续开展深度合作,除了对肉鸡饲料报酬、成活率、肉品质进行持续不断地选育提升,还要重点选择新品种抗病和抗逆性,提高新品种的综合生产性能,持续提升新品种的性能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来自中国畜牧业协会最近对国内大型白羽肉鸡养殖企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3个自主培育品种表示支持。中国禽业养殖行业的巨头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要在后续采购种鸡计划中给予支持,前期会试探性采购饲养,积累一定的基础数据和饲养管理经验,根据饲养的指标和成本及商品代的反馈,再对采购做出计划和安排。

  2021年4月份,农业农村部又发布了《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白羽肉鸡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的进程中,除了企业的持续投入与及时转化,离不开农业农村部、北京市、福建省、广东省等相关主管部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的全力支持与通力合作。自主育种在推进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保持原有体制优势,明确分工,加快构建完善种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种业行业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企业家”和“科学家”不是空洞的名号,而是爱国、创新、求实、合作等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载体。在行业集中度慢慢地提高的时候,要顺应趋势,培育、支持一批有真才实干的种业企业家、科学家,充分的发挥“领头雁”“主力军”的引领带动作用,加速实现我国种业发展“弯道超车”。

  召开白羽肉鸡品种产业化推进会,促进自主种源供需衔接。开展白羽肉鸡育种攻关,遴选国家白羽肉鸡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基地,通过转移支付项目给予种鸡测定补贴。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意见,推动种禽场加快创建动物疫病净化场,确保种鸡质量。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之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白羽肉鸡育种先行突破,为畜禽良种自主育种树立了榜样。历史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坚定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信心,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时代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