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是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的重大疫病。截止目前,既没有安全有效的预防用疫苗,也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疫情发生后只能采取扑杀发病和感染猪的措施,以消灭传染源。养猪场能够最终靠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来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阻止疫情发生。
为提高中、小养猪场户对非洲猪瘟的认识,指导做好防控工作,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编写了《中小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控知识问答》,采用简单问答的形式,对非洲猪瘟相关的基本知识、猪场生物安全以及疫情处置进行了阐述,供广大中、小养猪场户参考。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猪(包括家猪和野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易感宿主,且无明显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没有证据显示其它哺乳动物能感染该病。
非洲猪瘟是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的疫病之一,一旦暴发,将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养猪业造成巨大的打击,对相关产业的生产、贸易,以及社会就业、人民收入、肉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非洲猪瘟原发于非洲,1921年首次报道在肯尼亚发生,死亡率高达100%。1957年首次从非洲传入葡萄牙,在西欧广泛传播。1971年进一步向西半球传播,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中暴发流行。进入21世纪前后,该病传播的范围再次扩大,在西非和东非的国家中不断暴发流行。2007年,非洲猪瘟蔓延至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并在四周的国家迅速扩散。2012年传入乌克兰。2013年传入白俄罗斯。2017年向东长距离跨越式传播至俄罗斯远东地区伊尔库茨克。
1957年,非洲猪瘟首次在非洲大陆之外的葡萄牙暴发,主要是因为里斯本机场附近的猪只食入了国际航班留下的餐厨剩余物引起的。1971年,非洲猪瘟第一次出现在西半球,初步推测是来自于西班牙的运输物品传入。1978年,巴西报道了非洲猪瘟的病例,据推测可能是由西班牙或葡萄牙通过航空食品垃圾或和旅客携带的动物食品传入。2007年,非洲猪瘟再次通过来源于东非的违法产品经由波季港传入高加索地区。
非洲猪瘟病毒在低温条件下保持稳定,但对高温抵抗力不强。也就是说,非洲猪瘟病毒怕热不怕冷,56℃时70分钟可灭活,60℃时20分钟可灭活,100℃时可直接杀灭。但是,4℃时可存活150天以上,25-37℃时可存活数周,-20℃以下可存活数年。
非洲猪瘟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长时间保持感染性。在病猪粪便中可存活数周;在未经熟制的带骨肉、香肠、烟熏肉制品等中可存活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冷冻肉中可存活数年;在餐厨剩余物(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
非洲猪瘟病毒耐酸碱,还可以在很广的范围内存活。pH 1.9-13.4时能存活2小时之后。在pH3.9(强酸性环境)或pH11.5(强碱性环境)的无血清介质中能被灭活。但在有血清存在时,其抵抗力明显提高,如在pH13.4(强碱性环境)无血清情况下只能存活21小时,而血清存在时则可存活7天。
非洲猪瘟病毒粒子表面有囊膜,对、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常规消毒剂氢氧化钠、次氯酸盐、等均可使病毒灭活。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会感染人,同时它也不会感染除了猪之外的其它动物,不影响食品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国际组织既没有把非洲猪瘟列入人畜共患病,也没有列入多种动物共患病。有关国家科研人员曾经将非洲猪瘟病毒接种到犬、鼠、兔等10余种动物体内,均未发生感染。非洲猪瘟发现以来近一百年历史,全世界内没再次出现人感染非洲猪瘟的情况。
生猪在屠宰前须经过官方兽医检疫,只有达到出栏日龄的健康生猪才可以到定点屠宰场屠宰,并且经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猪肉才能上市销售。经定点屠宰和检疫检验合格的猪肉是安全的,可以完全放心食用。
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也无特效的治疗药物。通常采取扑杀、净化措施。
非洲猪瘟暴发至今已经近百年,主要是由其病原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到目前为止没有疫苗。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长度多样、基因型较多,编码的蛋白复杂,免疫逃逸机制也是复杂多样,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现阶段已研制的一些非洲猪瘟疫苗,虽然能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抗体,但并不具备中和非洲猪瘟病毒的能力,无法达到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目的。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染源。发病猪的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经过唾液、泪液、鼻腔分泌物、尿液、粪便和生殖道分泌物排出体外。感染猪的猪肉产品,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泔水、栏舍、车辆、器具、衣物等也能够携带病毒,间接感染健康猪。
非洲猪瘟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猪只的非间接接触、间接接触、饲喂被污染的食物和吸血昆虫传播。
急性发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非洲猪瘟病毒,易感猪与发病猪经鼻、口直接接触后极易发生感染。另外,急性发病猪的各种组织脏器中也含有大量的非洲猪瘟病毒,可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圈舍、工具、车辆和环境,进而间接传播给易感猪。
健康猪食入污染了非洲猪瘟病毒的饲料、泔水以及未经处理的感染猪肉制品或是残羹,很容易感染。散养猪食入病死猪的内脏组织是非洲猪瘟病毒在家猪和野猪之间传播的重要方法。另外,家猪在食入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蜱或含有感染蜱的动物内脏后也可以感染。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有4种传播方式,即丛林循环传播、蜱-猪循环传播、家猪循环传播及家猪-野猪循环传播。丛林循环传播,主要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以疣猪等为介质,通过蜱虫叮咬而感染或传染非洲猪瘟。蜱-猪循环传播,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宿主和载体,通过叮咬,可以将非洲猪瘟病毒传染至家猪。家猪循环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在家猪群体中,经口-鼻途径,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分泌物或接触受污染的产品做传播。家猪-野猪循环传播,野猪通过食用抛弃于野外的病猪而感染非洲猪瘟,野猪的流动性又加速了非洲猪瘟的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后,会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中进行增殖,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进入猪体的循环系统,遍布全身,并会在血管内皮细胞或者巨噬细胞系统中进行复制,由于毛细血管、静脉、动脉和淋巴结及网状内皮细胞遭受病毒侵袭,因此导致组织、器官出现出血和浆液性渗出等病理变化。
猪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通常潜伏期为5-19天,最长可达28天。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将潜伏期定为15天。
一般情况下,猪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会呈现出不一样的临床表现,包括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最急性型:感染猪在没有一点临床症状的时候突然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达100%。急性型:感染猪表现为发热(40.5-42℃)、厌食、无精打采,耳、四肢和腹部皮肤发红至发绀,死亡率达100%。亚急性型:感染猪表现为轻微发热、食欲减退和无精打采,鼻、耳、腹部皮肤发绀,有出血斑,死亡率通常60%-90%。慢性型:急性或是亚急性感染猪耐过后转为慢性型,感染猪表现为短暂性低发热、皮肤溃疡、关节肿胀、发育迟缓或是瘦弱。亚临床型:感染猪无明显症状,但因体内携带病毒或成为潜在传染源。
最明显的剖检病变就是,脾脏显著肿大,正常的情况下是正常脾的3-6倍,颜色变暗,质地变脆;淋巴结(特别是胃肠和肾)增大、水肿以及整个淋巴结出血,形态类似于血块;肾脏表面瘀点(斑点状出血)。另外,其它脏器组织也会有淤血、出血变化。
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通报了我国首例发生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的非洲猪瘟疫情。
2018年之前,我国一直没有非洲猪瘟,该病为国外传入。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传入我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基因Ⅱ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9.95%左右。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污染的车辆与人员机械性带毒进入养殖场户、使用餐厨废弃物喂猪、感染的生猪及其产品调运。
运送生猪、饲料、兽药、生活物资等的外来车辆,或去往生猪集散地/交易市场、屠宰场、农贸市场、饲料/兽药店、其它养殖场等高风险场所的本场车辆(生产、生活和办公),未经彻底清洗消毒进入本养殖场,或是外来人员(生猪贩运/承运人员、保险理赔人员、兽医、技术顾问、兽药/饲料销售人员等)进入猪场,猪场人员到兽药/饲料店、其它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返回后未更换衣服/鞋,也没有严格消毒,就可能通过机械携带的方式将非洲猪瘟病毒传入。
27已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中,引发中小养殖场户发生非洲猪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主要缘由是使用餐厨废弃物(泔水)喂猪,或养殖人员接触外部被病毒污染的生肉后未经消毒接触生猪。所以国务院办公厅通知以及农业农村部制定的管理措施中,都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这么做的目的,就为了避免由于饲喂餐厨剩余物引发疫情,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在已经报告的非洲猪瘟疫情中,既有野猪也有地方猪种。国内的野猪不同于非洲的疣猪、丛林猪,属于欧亚野猪,对非洲猪瘟病毒比较敏感,感染后几乎百分百死亡。藏猪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型猪种,也是我国宝贵的地方品种资源,此次也感染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
目前从不同地方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猪体中,分离到的非洲猪瘟病毒基本是基因Ⅱ型、血清8群,基因序列高度相似,可以认为是一类毒株。从临床感染至发病、死亡的病例,以及感染动物试验能够准确的看出,还属于是高致病性毒株。
搜猪网&金猪商城2023年生猪价格形势内部研讨会(李曼同期)即将开启,冯永辉老师与您现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