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将不能正常浏览。请升级 Internet Explorer或使用Google Chrome浏览器。
如果您在使用双核浏览器,请切换到高速 / 极速 / 神速 核心。
粮食加工产业前景(精选5篇)
2023-11-15 22:34:27 成型类产品

  21世纪的今天,尽管科技发展迅速,行业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而农业的生产依然没有正真获得重视,尤其是在粮食生产上,因粮食价格普遍较低,由此造成人民群众在重量的积极性上有一定的问题,诸多生产粮食的土地也长起了其他经济作物,部分土地成为风景园林,正在做风景树种的育苗工作;部分粮食生产户却因粮食价格过低的影响,粮食的生产产量而受一定的影响。同时,信息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利用互联网与手机网络,可及时便捷的查阅全国的粮食价格动向,国家的粮食储备任务也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方面,对于粮食系统信息的鉴别问题还有待提升,系统科学高效的粮食储备网络信息化系统建设有待实现,而在信息化的影响下,县域粮食储备档案管理问题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它是国家粮食计划实施的最基础阶段,而国家的粮食储备任务的事实与完成也是要通过这一级来实现完成,对于县域粮食储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另外,信息化影响下的粮食储备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对于国家、省、地市、县域的四级粮食储备档案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并可逐层的掌握粮食储备资料,及时反馈粮食档案的信息,并对于由上至下的粮食档案管理来说更方便快捷。所以说,在信息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今天,粮食储备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以及由上至下的管理系统工程建设,信息上报、反馈、的信息平台建设等,对于当前的粮食储备档案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2.1信息化因素。信息化背景下的粮食档案管理,也是在计算机信息工程的辅助下快捷的完成,而在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下,如何快捷高效的提高管理效能,让粮食储备档案管理更为细化与快捷,就必须注重信息化建设,而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直接影响粮食储备管理的效果,普及与提高信息化程度也成为粮食储备管理系统方面很重要的问题,这也制约和影响着粮食储备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

  2.2专业化因素。粮食储备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对于该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备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决定工作的效果,如何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就必须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2012年6月,府谷县粮食流通稽查大队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了“以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干部为目标,不断夯实理论功底,提升业务工作水平”的工作思路,而这也对我们的工作专业水平带来思考,而职工的专业化能力也成为影响工作的重要因素。

  2.3社会化因素。在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今天,人们思想普遍受到社会化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工作中的社会化问题严重,把工作与生活搅在一起,上班做家务、利用工作搞生意、闲暇搞兼职等,而这些把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弃在一边,敬业精神缺失,粮食储备问题是国家发展的策略的重要保障,丝毫不能马虎,而这种社会化的因素对于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也成为制约粮食储备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的因素,应着重关注予以解决。

  3.1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强化粮食储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储备档案管理的制度与信息系统平台,并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四级合一的高效信息化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粮食系统的管理职能,促进粮食储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开展。

  3.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终身学习”,而在粮食储备档案管理来说,也应加强职工的业务培训,强化职工的职业能力,顺利的开展粮食储备档案管理工作,2015年5月《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大力实施人才兴粮战略”。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行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经营管理和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培育支撑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军人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核心,培养高级技工和一线操作员工;以提高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粮食行业“百千万创新人才”工程,重点抓好行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来提升粮食储备管理的工作效能。

  3.3强化职工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各类培训、宣传、教育专题片等,积极实施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工的敬业精神,提高职工的作风建设,并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勤于工作,乐于奉献。

  有当地企业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该企业日收购玉米8000吨,生产淀粉7000吨左右。目前淀粉出厂价每吨不到3000元,比2011年价格高位时跌幅超过40%。生产一吨亏损接近300元。以日产6000吨计算,日亏损额达180万元。

  据了解,目前国家临储玉米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以含水量25%玉米国标三等玉米为例,临储收购每斤0.93元,而市场价仅为0.88元。

  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认为,在行业不景气情况下,玉米价格却没有降低,这不符合市场规律。严重亏损抑制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国内淀粉企业整体开工率为近年最低水平。

  由于国家玉米托市政策,我国玉米价格严重背离市场,中国玉米价格高于美国等国家玉米价格300-400元/吨,前几年中国玉米产品比如赖氨酸、淀粉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出口量很大,但是由于现在玉米成本高,产品没有竞争力,中国玉米产品在国外市场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来自吉林省粮食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吉林全省累计收购粮食逾700亿斤,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50亿斤,其中增幅多数为玉米。据悉,加上上一年度280亿斤库存,今年吉林省粮食总库存量超过去年度粮食产量,也创下历史新高。

  有行业内企业高管透露,由于违背市场规律,造成玉米价格体系失灵。今年5月份,有的集装箱船公司突击抢运几万吨玉米从河北黄骅到辽宁四平。到底这些玉米是进了国储库还是企业加工了,不得而知。

  一边是国家政策储备粮收购量为近年最高,储存压力增大;一边是吉林等东北地区玉米、大豆深加工企业面临全行业亏损加剧,逐步停产。而在这一矛盾之下,粮食收购托市政策、粮油收储制度亟待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再次凸显。

  以托市收购为主要特征的我国粮食最低价收储政策是在2004年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背景下制定的。2004年,国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2005年,国内粮食连续丰收,粮食价格面临较大的下降带来的压力,江西、湖南、安徽、湖北4个早籼稻主产省于当年7月启动最低收购价稻谷执行预案;2006年,我国第一次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6个小麦产主省启动了最低收购价小麦执行预案。

  但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僵硬的收储制度不断暴露出弊端和不合理之处,收储制度也遭遇到了行业内外要求变革的呼声。

  记者了解到,此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慢慢的开始筹划粮食托市政策改革,尽快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等新制度,以此来逐步替代现行粮食托市政策,重构基于市场导向的“稳定市场粮价,保护农民种粮利益”机制。

  农业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差价补贴作为由粮食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的过渡性措施,在农业补贴政策调整中被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普遍的使用。这种政策比较适宜先在我国东北主产区的大豆、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的油菜籽实行试点,之后再逐步推广到棉花、食糖乃至水稻等农产品。

  有消息的人偷偷表示,一份由国家发改委上报的重点针对粮食托市收储改革的方案此前未能获得国务院最终审定。根本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目前农业部门、粮食部门等方面发放的各种农业补贴与实际粮食种植培养面积、产量等出入较大;二是中储粮作为粮食政策收储主体,在粮食收储特别是储备方面还存在诸多管理漏洞。

  2000年,为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国家专门成立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即中储粮),负责储备、管理和经营国库粮,以利粮价稳定。但近年来该系统发生的多起贪腐案件,也让其身处舆论漩涡,饱受指责。

  2011年以来,中储粮河南周口直属粮库主任乔建军侵吞上亿公款潜逃国外,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因受贿1407.9万元人民币、4.5万美元被判无期徒刑,再加之去年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生发轰动全国的火灾,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中储粮在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

  业内专家觉得,中储粮等粮食储备机构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其粮食储备和经营业务不分,在粮食的收购与存储上存在着大量的寻租机会。

  更令人震惊的是出现了当年震惊朱基总理的“转圈粮”问题。依规定陈粮需要轮换,因此有些粮库就与粮食收购企业达成密约,由粮商办理陈粮收购手续,然后再伪造新粮的收购手续,在法律和手续上粮食已经轮换了,但是陈粮依然在粮库里,但是这一忽悠,为粮库至少带来每吨几百元的收入。据检察机关调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51个直属库中有35个存在“转圈粮”,骗取国家粮食资金7亿元,这也难怪一个粮库主任可以将数亿资金通过地下黑市转移到境外了。如此之大的制度漏洞滋生了一窝硕鼠。

  针对社会上反映较强烈的中储粮“林甸火灾”教训,河南等省份“转圈粮”、虚报库存、倒卖粮食、设账外账、拍卖出库难等发生的恶劣问题,去年9月中央巡视组已经向中储粮反馈了巡视中干部群众反映的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日常经营管理方面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较多隐患,以及虚报库存、掺杂使假时有发生等问题。

  《小康・财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储粮在“关于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情况的通报”中坦陈,将加强集团管控,特别是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目前已先后对云南分公司大理直属库违规回购拍卖最低收购价小麦并将部分转为中央储备粮问题的7名责任人,湖北、湖南分公司两家委托企业将进口菜籽油掺入临储油库存问题的6名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河南分公司新领导班子也深入开展清理整顿,逐步清除了各类管理乱象。

  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让市场成为调配资源的决定性手段,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此背景下,业内相关专家学者提出在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未来改革发展中,应发挥中粮、益海嘉里等国内市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企业储备功能,改变过去单一的储备方式。

  业内专家这样认为,未来收储制度的变革首先应从全球视野审视国家储备,进一步明确储备目的。我国储备涵盖的品种持续不断的增加,但部分物资不是因为其战略地位,而是因其市场出现问题才开始储备,大幅度提升了储备的资金需求和储备物资的保管成本。

  专家表示,虽然国家储备规模、品种持续不断的增加,但生产经营主体的商业储备积极性不高,对市场的调控过度依赖国家储备,而忽视商业储备和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国际市场上往往相反。政府要将储备的重点放在战略物资储备上,同时鼓励市场上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增加商业储备,让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

  此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的《关于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已明确提到,“合理确定执行国家临时存储玉米和大豆的收储库点(包括中储粮直属企业和非中储粮直属企业)”,进一步明确多元化的收购主体。此举将打破由中储粮承担市场收购主体唯一角色的局面。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中国植物油协会副会长涂长明认为,目前,中国单一、浪费的粮食油料储备方式亟待改变,这一种单一低效的方式完全不适合市场需要,成本最高,浪费最多。很多大型的国有、外资、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在全国主要的产区、销区,都有很好的仓储、物流和加工设施,应该把这些设施纳入国家储备体系,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涂长明呼吁,中国粮油收储制度需要创新思路,一种可行的操作方式是,国家采购的粮油原料,通过竞标的方式,可以免费储存到社会企业。企业有权使用这一些原料,但是又要严格约定,一旦国家需要,企业一定在一定周期内提交足额的粮油产品,可以是原料,也可以是成品。这样的好处是,政府省去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储备保管、成品粮加工费用,而且储备粮油流动起来之后,不但质量能够获得保障,还能够把原粮加工成成品,减少了调拨、加工和流通环节,提高了调控效率,还可以有效抑制腐败现象。

  益海(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建永等国内多位粮油企业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对上述方案的现实市场可行性没有疑问。

  高建永以其泰州公司自身举例,其泰州工厂榨油一厂、二厂日处理大豆6000吨、菜籽2000吨;年累计可加工180万吨。而8个面积3.5万的仓库,可用来仓储粮食、豆粕、小包装油、米合计5万吨。而最让高建永称道的是公司自有的物流体系:泰州集装箱码头距离该工厂10公里,泰州永安码头则与工厂相邻,仅后者的散粮和油脂最大接卸能力就分别可达2万吨/天和1万吨/天。

  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公司,秦皇岛金海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敬东和记者说,金海工业现拥有五条榨油生产线万吨大豆用的是东北大豆,用来生产豆浆粉、浓缩蛋白、分离蛋白、卵磷脂等食用产品。

  刘敬东同时管理着铁岭一个大型玉米加工公司,该公司年加工玉米70万吨,但是今年4月份由于东北“缺粮”,该公司没有玉米可以加工,不得不停产40多天。对这种现象刘敬东深有感触,也感觉到很迷惑,一种原因是国家玉米储备爆仓,压力巨大;另一方面企业“缺粮”无米下锅,亏损巨大甚至停产。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刘敬东分析,主要是在这个制度的设计上存在着问题,应该对于收储制度做调整和改革。他建议制度的调整一方面要基于市场规律,不能把玉米加工行业推入绝境,如果中国玉米企业垮了,没有竞争力了,对中国农民也不是个好消息;另一方面,要发挥玉米主产区大规模的公司的收购、加工作用,尽可能在产区直接加工,减少玉米的运输成本和亏耗。

  截至记者发稿前,今年国家政策已经有些调整。根据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要求,对于大豆不再进行托市,开始实行目标价格,差价对农民直补。但是玉米托市政策仍然没有改变。

  农业部总经济师杨绍品近日就《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原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贯穿了《规划》文本的始终。在根本原则中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原则,突出强调了我国在任何一个时间里一定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在重点任务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第一条即提出“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生产”。在重点区域中,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24个省(区、市)800个粮食生产大县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作为重点推进区域之一。

  在重大工程中将“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列入十四项重大工程。在保障措施部分,提出“继续实施粮直补”,“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

  政府出台上述这些保障粮食安全的长远举措,正是基于当下的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紧张的现状。目前,国内农产品正在快速成为继原油、铁矿石之后的另一重大进口领域,市场进口依存度慢慢地提高,尤其是大豆、玉米等粮食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关联度、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越来越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22日的《201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统计公报》,其中农业板块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粮食植面积110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57121万吨,比上年增加2473万吨,增产4,5%,实现粮食连续8年丰产。

  三主要农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全面实现增产,粮食生产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其中,稻谷总产量达20078万吨,比2010年增产2.6%;小麦总产量11792万吨,增产2.4%;玉米总产量19175万吨,增产8.2%。

  但是,就在国内粮食总产量年年刷新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的背景下,国内玉米、小麦、稻谷等主粮也逐渐开始由净出口向净进口的方向转变,市场供需平衡越来越向需求侧倾斜,同时粮食供求趋紧导致价格的趋势性上涨呈现刚性特征。

  最近爆发的经济危机已变成全球各国、各世界组织所关注的焦点,对于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经济危机的危害不可小视。因此探讨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影响很有现实意义。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稳步的增长明显减速,国内经济提高速度放缓,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慢慢的变大,集中表现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五个方面。

  2008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胜来自国际国内、自然界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极为难得的好成绩,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亮点,为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处置难事,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稳步的增长明显减速,国内经济提高速度放缓,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慢慢的变大,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压力加大,一些农产品市场萎缩,二是农民工就业困难,三是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四是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五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这些困难和坏因相互作用、相互迭加,加上上年基数较高,使得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任务十分繁重,难度显著增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粮食连续五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好的时候,切不可放松农业;在全力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任务繁重的时候,切不可忽视农业,必须明确,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农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此后党和国家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十分明确地作出了2009年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购买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力度,大幅度提升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决定。2008年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出《关于提高200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从明年新粮上市起较大幅度提升2009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87元、83元、83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10元、11元、11元。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也要较大幅度提高。”

  粮食最低收购价大幅度提高,2008年临时存储粮食收购后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销售,意味着国家政策强力拉动粮食市场行情报价。2009年粮食收购价格、国家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存储粮食拍卖价格将逐步提升,市场粮价总水平将高于2008年。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球,在此危机和世界粮食丰收的情势下,2010年国内外粮食市场将出现新的格局。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如泰国、越南等国纷纷解除大米出口限制,国际米价更进一步回落。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消费超过全球小麦一半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小麦需求可能会大幅度减少,尤其是亚洲地区。随着国际米价的一跌再跌,国内外米价已几乎持平。中国从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玉米和玉米面粉出口关税,同时降低小麦、大米和大米、面粉等出口关税。小麦出口关税从目前的20%调到3%,大米出口关税从5%~10%调到3%~8%。

  调整粮食出口关税,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由于中国政府对粮食的供应从始至终维持自给自足的策略,近期以来政府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持续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包括对稻谷的临时收储、下调大米出口关税、解除年初对成品粮等食品类商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等。受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撑,在国际大米价格大大急跌期间,国内米价则从始至终维持平稳运行的态势。

  世界石油价格在2008年7月11日飙升至147.27美元/桶的油价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直线下降。美林预计,油价短期将触底至25美元/桶;高盛的报告也唱跌,预计油价将至30美元/桶。按照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结合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回落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8年12月19日零时起将汽油出厂价格由每吨6 480元调整为5 580元,每吨降低900元;柴油出厂价格由每吨6 070元调整为4 970元,每吨降低1 100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由每吨7 450元调整为5 050元,每吨降低2 400元。与粮食生产息息相关的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减轻了中国生产资料上涨的压力,带来粮食生产价格的下降。

  在2008年丰收大背景下,中国粮食收购量明显地增加。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11月25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十四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中晚籼稻1 456.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53.4万吨;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等六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粳稻442.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44.5万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十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玉米641.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67.8万吨。2009年,国家有充裕的粮食调控粮食市场,只要常年拍卖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粮食,就可以轻松又有效地保证市场供给,并运用价格杠杆调剂市场价格。

  农业和农村发展亮点突出,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而正在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逐步显现。农产品价格下行,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环境骤变带来的新困难与历史形成的老问题互相叠加,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只要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不出问题,人民温饱无忧,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有良好的基础。

  在全球粮价大起大落的背景下,“手中有粮”无疑是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大事。据分析,在粮食连续增产之后,“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能不能稳得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农产品的价格慢慢的出现下跌或波动,由此会影响到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收入。”现实中,国际市场上小麦、玉米、大米等农产品价格相对上半年高点时有较大幅度下降,反映在国内市场上这些农产品的价格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

  针对粮食供求出现的新情况,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近期以来,国家先后两次下达国家储备和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共计3 050万吨,这中间还包括稻谷、玉米、大豆等多种粮食品种,价格与市场持平或略高于市场价。国家的托市政策,给了农民一个好价格,掀起了一股卖粮热潮。少数地区粮食收购价格有所回升,目前多数地区市场收购价格与国家出台的挂牌收购价格接近或基本持平,有的地方市场行情报价还略高一些。部分地区农民售粮踊跃,各地正在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快收购进度,尽力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农产品贸易问题是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最近几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慢慢的变大,2008年更为突出,2007年贸易逆差大概是40亿美元左右,2008年1到10月,已经突破100多亿美元。山东是农产品出口大省,约有1/3的农产品出口境外,2008年农产品出口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受世界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壁垒等多种因素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山东蔬菜出口同比下降9.9%,肉食品出口下降20%。在全省500余家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中,约30%的企业微利经营,60%的企业保本甚至亏损,10%的企业被迫转产。这种情况为近十年来前所未有。

  面对种种不利情况,各地农产品出口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内外兼修”以应对各种挑战。以山东省为例,山东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调理食品出口企业,2008年前十个月,公司出口量下降了20%,但出口额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根本原因是公司凭借质量优良提高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在稳定国际市场的同时,龙大集团进行肉制品和花生油国内市场的产销网络建设。目前,龙大内贸总量已占到集团销售总额的65%~70%。其中,2008年龙大花生油国内销售额达到5.6亿元,增幅70%多;肉制品预计全年国内销售额将达到13亿元,增长超过50%。

  农产品对外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农产品的国际需求将会有所减缓,但也为中国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提供了机遇。今年中国部分省份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的情况表明,金融危机对不同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质量较高、具有中国风味的加工食品、地方特色农产品仍具有较好的出口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近期以来,国家进一步下调了贷款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准备金率,今年还将陆续出台更多的出口鼓励政策,这些利好的政策为中国逐步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用好政策,今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仍有保持较快较好发展势头的可能。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能够说是2008年三农成就的两大亮点:这一年全国粮食总产和单产均超过历史顶配水平,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 570亿斤,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粮食总产连续五年增加,这是四十年来第一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五年增长的好成绩。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 971元,同比增加650元,实际增长11%,2009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 000元,实际增幅6%以上,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超过6%,这是二十多年来第一次。

  2008年初中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发生汶川特大地震,在遭遇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绩,着实不易;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致使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急转直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陷入经济危机,在外部形势发生严峻变化的情况下,取得这两大亮点,实属难得。

  近二十年来,中国粮食生产一直在丰收与歉收之间波动,从2004年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三农工作的力度,中国农业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逐步的提升,粮食生产得到恢复、稳定和发展。粮食连年丰收,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为国家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民收入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扭转了农民收入一度低迷徘徊的局面,呈现迅速增加的态势,从2004―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超过6%。

  据分析,在近年来的农民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如,国家先后出台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同时,受农村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升、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参加入股投资分红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一直增长。尤其是今年以来农民增收的良好成绩是在众多挑战中实现的:从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特大地震,再到下半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普遍下滑以及农民工大量因失业返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专家分析指出,虽然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但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在困难中中国农业仍旧能抓住多个机遇,可以有多种作为:

  在国际能源价格下降的背景下,农资产品如化肥、农药、农膜等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相应降低,这正可为农民增加投入提供支持,为农民节本增收提供机遇。

  在扩大内需的机遇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这正是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增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机会。各地可借国家加大投资的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解决多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落后、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长期制约农业生产的问题。

  2011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重要之年,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格外的重视粮食安全,大力扶持粮食生产,慢慢地加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我们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第一个任务,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1]高巍.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

  [2]汪占熬,陈春.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冲击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9,(6).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但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在持续发展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的粮食生产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在粮食需求一直增长的情况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偏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和人力成本升高,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度的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进城务工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使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

  (2)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原因,我国粮食生产将呈刚性增长。中国拥有世界20%的人口,但耕地面积却仅占世界的7%。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更少。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092hm2,不到世界中等水准的40%,这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

  (3)2009年春天的干旱严峻考验我国的粮食安全。2009年春的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不禁让人再次担忧起粮食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低于95%,每年进口约2 500万吨,进口依存度一直上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场大旱让人担心粮食缺口放大,带来粮食安全隐忧,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据统计,我国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体仍十分薄弱。在全国现有的1.22亿公顷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只占46%,农田水利化程度比较低,现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功能严重衰退。

  (4)继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空间存在限制。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需求持续增长的现实,而我国粮食增产的空间已相当有限。目前,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供给压力仍然很大。另外,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数已经抬高,在连续5年增产的基础上,单产继续提高的难度不小。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加强粮食工作,促进稳粮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不但有利于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稳固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改善民生,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愿意种粮,保持粮食供需平衡,建立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要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促进稳粮增收。坚持生产性补贴和收入性补贴相结合,继续较大幅度增加对粮农的补贴,按照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方针,让种粮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影响,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护粮食价格的合理水平。增加粮食直接补贴力度是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的途径之一,研究表明,近年来,全国农民种粮补贴收入平均增加15元/hm2,新增粮食播种面积近6.67万公顷,因此国家直接向粮食生产者发放补贴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同时,要通过企业国有化等措施严控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工业化与粮争地,防止城镇化与粮争地,防止生物技术开发与人争粮,坚守1.20亿公顷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的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必须格外的重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

  (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增加有效灌溉面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和异常趋势。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一条重要方法,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做好配套服务设施,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一措施在当前形势下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水利设施的工程建设不仅直接扩大投资需求,还可增加农民打工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