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央视调查节目中爆出速成鸡养殖黑幕,山东一些养殖户被指用抗生素、激素等催肥肉鸡。调查节目披露,包括山东省高密、平度、滕州等地的白羽鸡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为避免鸡生病或死亡,偷偷给鸡喂食禁用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人用的利巴韦林、盐酸金刚烷胺。根据我国《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另外,一些养殖户为了使得肉鸡能够快速生
12月18日,央视调查节目中爆出速成鸡养殖黑幕,山东一些养殖户被指用抗生素、激素等催肥肉鸡。调查节目披露,包括山东省高密、平度、滕州等地的白羽鸡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为避免鸡生病或死亡,偷偷给鸡喂食禁用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人用的利巴韦林、盐酸金刚烷胺。根据我国《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另外,一些养殖户为了使得肉鸡能够快速生长,等激素类药品也成为催生肉鸡生长的秘密“武器”,这些激素类物质能刺激鸡多采食,报道称在喂激素后,鸡在3天~5天就增重1斤。白羽鸡从第1天入栏到第40天出栏,至少要吃18种抗生素药物,而养殖户把鸡交给屠宰场之后,屠宰企业的检测人员编造饲养日志和用药记录,屠宰前并没有按规进行药残检测,屠宰后这些存有隐患的白羽鸡,被送往物流中心,流向餐桌,其中部分进入了肯德基、必胜客等一些外来品牌快餐店。
速生鸡事件披露后,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迅速作出明确指示,要求有关市、县和部门迅速组织调查核实,依法严肃处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同时要求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添加、滥用兽药等违法行为,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山东省食安办发布我省白羽肉鸡违规用药调查结果:抽检的79个批次鸡肉产品抽检合标准。而被央视披露涉嫌存在违规用药的相关养殖企业、屠宰企业已受到相应处罚。检测结果显示,等11项指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没有检出利巴韦林、金刚烷胺。针对报道中反映出的企业管理不规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山东省已责成山东六和、山东盈泰两家企业认真整改。同时,各市对违规用药的养殖场依法给予了处罚,对在调查工作中发现的负有领导责任及有关人员依规依纪给予处理。
农业部也再次强调禁止人用药品用于养殖业生产、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禁用药品、禁止销售含有违禁药物或者兽药残留量超过标准的食用动物产品,并要求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切实按照《兽药管理条例》规定,进一步强化养殖环节兽药使用监管,并将对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兽药、不执行休药期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人民日报》:鸡肉这类食品,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链条中,消费者处于最尾端,信息经过层层传递,到消费者那里时已经大大衰减。靠眼睛,只能看到颜色、光泽;靠嘴巴,只能尝到鲜度、口感。服用了禁药,鸡肉中残留的相关物质超标,消费者既看不出来也尝不出来。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严重的“市场失灵”。买方不了解商品的质量情况,因而不互信,使得交易成本变大,最终导致市场萎缩和消失。更重要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鸡场老板不会考虑消费者的想法,在监管缺失之时,会大胆使用违禁药品、超量投药以降低成本,损害消费者权益。
新华网:这起事件曝光后,人们发现从养殖、收购、屠宰到销售,检验检疫形同虚设,可见平日监管多么乏力。出了事拿“鸡毛掸子”打两下,怎么可能赶走“速成鸡”呢?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要真抓、真管、动真格,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一方面职能部门要为养殖户设置好从业门槛,做好技术辅导工作。同时,对于违规用药,检验检疫造假走过场的,一律从严惩处,决不手软;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食品追溯制度,让有害食品和无良商家无从遁形。
《北京青年报 》:不同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地点、领域,有着不同的细节,但深追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总是:商家良知泯灭,官方监管不力。要解决问题,自然还是要唤醒监管者的责任心和从业者的羞耻心,让麻木者醒悟,让执迷不悟者没机会为恶。此外,也可以换一下思路,尝试用经济杠杆来调节疏导。在目前的鸡肉生产链上,养鸡是薄利行业,一只鸡平均只能赚一元左右,养鸡场须靠大量养鸡才能保证利润基点。喂抗生素是为了实现高密度养鸡,高密度养鸡是为了控制鸡舍扩大产生的成本。喂激素是为了缩短生长周期,缩短周期同样是为了降低成本。可是消费者买鸡的价格并不低,钱都让谁挣走了?过高的物流成本和开店房租成本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有关方面能够多想办法,理顺鸡肉生产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把虚高的物流和房租成本降下来,让活鸡的售价提高,就可以要求养鸡者提高生鸡质量,不合格绝对不收。
《京华时报》:面对各种“舌尖上的风险”,公众呼吁更权威、更可信的行政调查和科学结论,至少在诸如“速成鸡能不能吃”的问题上,希望有关部门能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查出一个“速成鸡”的真相,并不代表明天就不会出现一个“速成鸭”。要让公众真正免于食品安全的恐惧,除了要彻底剔除行政和知识与利益的脐带关系,更需要严密的法治化治理,从立法上设计出细密的食品安全标准,并通过严格执法产生强大持久的监督效果,以此确保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央视曝光了“速生鸡”,一时之间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抗生素用了多少,到底有没有激素,检疫是否到位?这些疑惑,让本就为地沟油、添加剂担心的消费者们更惶惶不安。食品安全常现令人不安的疑云,挑战着公众们的心理底线。“瘦肉精”“塑化剂”“速生鸡”的出现暴露出了当今我国在食品监管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食品的安全卫生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只有从食品的源处着手,发挥好安监部门的职能监督作用,不能坐等媒体曝光后再采取行动,而应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严格执法,为百姓食品安全筑起一道防火墙。而在经历了种种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也应当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傲慢与偏见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折损市场公信,最终必然反映到产品销量上。这样的趋势,随着公民维权意识与公共意识的加强,将日益加深并明显起来。在此呼吁国内的工业食品行业,追求利益无错,但要在安全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毕竟破坏了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隔。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